茶 經 唐 陸 羽 758年


卷上

一之源
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。一尺、二尺迺至數十尺;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。其樹如瓜蘆,葉如梔子,花如白薔薇,實如栟櫚,莖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﹝原注:瓜蘆木,出廣州,似茶,至苦澀。栟櫚,蒲葵之屬,其子似茶。胡桃與茶,根皆下孕,兆至瓦礫,苗木上抽。﹞
其字,或從草,或從木,或草木並。﹝原注:從草,當作,其字出《開元文字音義》。從木,當作﹝木茶﹞,其字出《本草》。草木並,作,其字出 《爾雅》。﹞
其名,一曰荼,二曰檟,三曰蔎,四曰茗,五曰荈。﹝原注:周公云:檟,苦荼。楊執戟云:蜀西南人謂荼曰蔎。郭弘農云:早取為荼,晚取為茗,或曰荈耳。
其地,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櫟壤﹝原注:櫟字當從石為礫﹞,下者生黃土。凡藝而不實,植而罕茂。法如種瓜,三歲可採。野者上,園者次。陽崖陰林,紫者上,綠者次;筍者上,芽者次;葉卷上,葉舒次。陰山坡谷者,不堪採掇,性凝滯,結瘕疾。
茶之為用,味至寒,為飲最宜。精行儉德之人,若熱渴、凝悶、腦疼、目澀、四肢煩、百節不舒,聊四五啜,與醍醐、甘露抗衡也。採不時,造不精,雜以卉莽,飲之成疾。茶為累也,亦猶人蔘。上者生上黨,中者生百濟、新羅,下者生高麗。有生澤州、易州、幽州、檀州者,為藥無效,況非此者!設服薺
使六疾不瘳。知人蔘為累,則茶累盡矣。
二之具
籝:一曰籃,一曰籠,一曰筥。以竹織之,受五升,或一斗、二斗、三斗者,茶人負以採茶也。
﹝原注:籝,音盈,《漢書》所謂黃金滿籝,不如一經。顏師古籝,竹器也,容四升耳。
竈:無用突者,釜,用唇口者。
甑:或木或瓦,匪腰而泥。籃以箄之,篾以繫之。始其蒸也,入乎箄;既其熟也,出乎箄。釜涸,注
於甑中,﹝原注:甑,不帶而泥之。﹞ 以榖木枝三亞者制之,﹝原注:亞字當作椏,木椏枝也。﹞
散所蒸芽筍並葉,畏流其膏。
杵臼:一名碓,惟恒用者為佳。
規:一曰模,一曰棬。以鐵製之,或圓、或方、或花。
承:一曰臺,一曰砧。以石為之。不然,以槐、桑木半埋地中,遣無所搖動。
簷:一曰衣。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。以簷置承上,又以規置簷上,以造茶也。茶成,舉而易之。
芘莉﹝音杷離﹞:一曰贏子,一曰筤,以二小竹,長三尺,軀二尺五寸,柄五寸。以篾 織方眼,如圃人土羅,闊二尺,以列茶也。
棨:一曰錐刀。柄以堅木為之。用穿茶也。
撲:一曰鞭。以竹為之。穿茶以解茶也。
焙:鑿地深二尺,闊二尺五寸,長一丈。上作短牆,高二尺,泥之。
貫:削竹為之,長二尺五寸。以貫茶焙之。
棚:一曰棧。以木構於焙上,編木兩層,高一尺,以焙茶也。茶之半乾,升下棚;全乾,升上棚。
穿:江東、淮南剖竹為之;巴川峽山,紉榖皮為之。江東以一斤為上穿,半斤為中穿,四兩、五兩為小穿。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,八十斤為中穿,五十斤為小穿。穿,舊作釵釧之字,或作貫。今則不然,如磨、扇、彈、鑽、縫五字,文以平聲書之,義以去聲呼之,其字,以穿名之。:以木製之,以竹編之,以紙糊之。中有隔,上有覆,下有床,旁有門,掩一扇。中置一器,貯煻煨火,令火熅熅然。江南梅雨時,焚之以火。﹝原注:育者,以其藏養為名。﹞
三之造
凡採茶,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間。茶之筍者,生爛石沃土,長四、五寸,若薇蕨始抽,淩露採
焉。茶之芽者,發於叢薄之上,有三枝、四枝、五枝者,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。其日,有雨不採,晴有雲不採;晴,採之、蒸之、搗之、拍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、茶之乾矣。
茶有千萬狀,鹵莽而言,如胡人鞾者,蹙縮然;﹝原注:京雖文也。﹞ 犎牛臆者,廉襜然;﹝原
注:犎音封,野牛也﹞浮雲出山者,輪菌然;輕飆拂水也,涵澹然;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,以水澄泚之謂澄泥也﹞;又如新治地者,遇暴雨流潦之所經;此皆茶之精腴。有如竹籜者,枝幹堅實,艱於蒸搗,故其形籭簁然;有如霜荷者,莖葉凋沮,易其狀貌,故厥狀委萃然;此皆茶之瘠老者也。
至於封,七經目。自胡鞾至於霜荷,八等。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,斯鑒之下也。以皺黃坳垤言佳者,鑒之次也。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,鑒之上也。何者?出膏者光,含膏者皺,宿製者則黑,日成者則黃;蒸壓則平正,縱之則坳垤;此茶與草木葉一也。茶之否臧,存於口訣。
卷中
四之器
風爐﹝灰承﹞筥 炭撾  火筴 鍑 交床 夾 紙囊 碾 拂末 羅 合 則 水方 漉水囊  瓢 竹筴 鹺簋揭 熟盂 盌 畚 劄  滌方 滓方 巾 具列 都籃
風爐﹝灰承﹞:風爐以銅、鐵鑄之,如古鼎形。厚三分,緣闊九分,令六分虛中,致其汙墁。凡三足,
古文書二十一字:一足云:坎上巽下離於中;一足云:體均五行去百疾;一足聖唐滅胡明年鑄。其三足之間,設三窗,底一窗以為通飆漏燼之所。上並古文書六字: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;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;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,所謂伊公羹、陸氏茶也。置嵽嵲於其內,設三格:其一格有翟焉,翟者,火禽也,畫一卦曰離;其一格有彪焉,彪者, 風獸也,畫一卦曰巽;其一格有魚焉,魚者,水蟲也,畫一卦曰坎。巽主風,離主火,坎主水,風能興火,火能熟水,故備其三卦焉。其飾,以連葩、垂蔓、曲水、方文之類。其爐,或鍛鐵為之,或運泥為之,其灰承,作三足鐵柈擡之。
筥:以竹織之,高一尺二寸,徑闊七寸。或用藤,作木楦如筥形織之。六出圓眼。其底蓋若利篋,口鑠之。
炭撾:以鐵六棱制之。長一尺,銳上豐中。執細頭,系一小碾,以飾撾也。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。或作槌,或作斧,隨其便也。
火筴:一名筯,若常用者,圓直一尺三寸。頂平截,無蔥薹句鏁之屬。以鐵或熟銅制之鍑﹝音輔,或作釜,或作鬴﹞:以生鐵為之。今人有業冶者,所謂急鐵,其鐵以耕刀之趄,煉而鑄之。內抹土而外抹沙。土滑於內,易其摩滌;沙澀於外,吸其炎焰。方其耳,以令正也。廣其緣,以務遠也。長其臍,以守中也。臍長,則沸中;沸中,末易揚,則其味淳也。洪州以瓷為之,萊州以石為之。瓷與石皆雅器也,性非堅實,難可持久。用銀為之,至潔,但涉於侈麗。稚則雅矣,潔亦潔矣,若用之恒,而卒歸於鐵也。
交床:以十字交之,剜中令虛,以支鍑也。
夾:以小青竹為之,長一尺二寸。令一寸有節,節以上剖之,以炙茶也。彼竹之筱,津潤於火,假其香潔以益茶味。恐非林谷間莫之致。或用精鐵、熟銅之類,取其久也。
紙囊: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,以貯所炙茶,使不泄其香也。
碾:以桔木為之,次以梨,桑、桐、柘為之。內圓而外方。內圓,備於運行也;外方,制其傾危也。
內容墮而外無餘木。墮,形如車輪,不輻而軸焉。長九寸,闊一寸七分。墮徑三寸八分,中厚一寸,邊厚半寸。軸中方而執圓。其拂未,以鳥羽製之。
羅、合:羅末,以合貯之,以則置合中。用巨竹剖而屈之,以紗絹衣之。其合,以竹節為之,或屈杉
以漆之。高三寸,蓋一寸,底二才,口徑四寸。
則:以海貝、蝸蛤之屬,或以銅、鐵,竹匕、策之類。則者,量也,准也,度也。凡水一升,用末方寸匕,若好薄者減之,故云則也。
水方:以稠榜木(原注,音胄,木名也。)槐、楸、梓等合之,其裏井外縫漆之。受一斗。腥澀也。林棲穀隱者,或用之竹木。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,故用之生銅,其囊,織青竹以卷之,裁碧縑以縫之,細翠鈿以綴之,又作油綠囊以貯之。圓徑五寸,柄一寸五分。
瓢:一曰犧、杓,剖瓠為之,或刊木為之。晉舍人杜毓《荈賦》云:酌之以瓠。瓠,瓢也,口闊,胚薄,柄短。永嘉中,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採茗,遇一道士吾,丹丘子,祈子他日甌犧之餘,乞相遺也。犧,木杓也。今常用以梨木為之。
竹筴:或以桃、柳、蒲葵木為之,或以柿心木為之。長一尺,銀裹兩頭。
鹺簋:以瓷為之,圓徑四寸,若合形。或瓶、或缶。貯鹽花也。其揭,竹製,長四寸一分,闊九分。揭,策也。
熟盂:以貯熟水。或瓷、或砂。受二升。
盌:越州上,鼎州、婺州次;丘州上,壽州、洪州次。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,殊為不然。若邢瓷類銀,越瓷類玉,邢不如越一也;若邢瓷類雪,則越瓷類冰,邢不如越二也;邢瓷白而茶色丹,越瓷青而茶色綠,邢不如越三也。晉杜育《荈賦》所謂:器擇陶揀,出自東甌。甌,越州也,甌越上。口唇不卷,底卷而淺,受半升以下。越州瓷、丘瓷皆青,青則益茶,茶作紅白之色。邢州瓷白,茶色紅;壽州瓷黃,茶色紫;洪州瓷褐,茶色黑;悉不宜茶。
畚:以白蒲卷而編之,可貯碗十枚,或用筥。其紙帊以剡紙夾縫令方,亦十之也。
劄:緝栟櫚皮,以茱萸莫木夾而縛之,或截竹束而管之,若巨筆形。
滌方:以貯洗滌之餘。用楸木合之,制如水方,受八升。
滓方:以集諸滓,制如滌方,處五升。
巾:以絁布為之。長二尺,作二枚,互用之,以潔諸器。
具列:或作床,或作架。或純木、純竹製之;或木或竹,黃黑可扃而漆者。長三尺,闊二尺,高六寸。具列者,悉斂諸器物,悉以陳列也。
都籃:以悉設諸器而名之,以竹蔑,內作三角方眼,外以雙蔑闊者經之,以單蔑纖者縛之,遞壓雙經,作方眼,使玲瓏。高一尺五寸,底闊一尺,高二寸,長二尺四寸,闊二尺。
卷下
五之煮
凡炙茶,慎勿於風燼間炙,熛焰如鑽,使炎涼不均。持以逼火,屢其翻正,候炮出
培塿狀,蝦蟆背,然後去火五寸。卷而舒,則本其始,又炙之。若火乾者,以氣熟止;日乾者,以柔止。其始,若茶之至嫩者,蒸罷熱搗,葉爛而芽筍存焉。假以力者,持千
鈞杵亦不之爛,如漆科珠,壯士接之,不能駐其指。及就,則似無禳骨也。炙之,則其
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。既而,承熱用紙囊貯之,精華之氣無所散越,候寒末之。
﹝原注:末之上者,其屑如細米;末之下者,其屑如菱角。﹞其火,用炭,次用勁薪。﹝原注:謂桑、槐、桐、櫪之類也。﹞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,及膏木、敗器,不用
之。﹝原注:膏木,謂柏、松、檜也。敗器,謂朽廢器也。﹞古人有勞薪之味,信哉!
其水,用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。﹝原注:《荈賦》所謂水則岷方之注,挹彼清流。﹞其山水揀乳泉、石池漫流者上;其瀑湧湍漱,勿食之。久食,令人有頸疾。又水流於山谷者,澄浸不泄,
自火天至霜郊以前,或潛龍蓄毒於其間,飲者可決之,以流其惡,使新泉涓涓然,酌之。其江水,取去人遠者。井,取汲多者。
其沸,如魚目,微有聲,為一沸;緣邊如湧泉連珠,為二沸;騰波鼓浪,為三沸,已上,水老,不可食也。初沸,則水合量,調之以鹽味,謂棄其啜餘,﹝原注: 啜,嘗也,市稅反,又市悅反。﹞
無迺﹝鹵舀﹞﹝鹵監﹞而鐘其一味乎,﹝原注:﹝鹵舀﹞,古暫反。﹝鹵監﹞,吐濫反。無味也。﹞第二沸,出水一瓢,以竹環激湯心,則量末當中心而下。有頃,勢若奔濤濺沫,以所出水止之,而育其華也。凡酌至諸碗,令沫餑均。﹝原注:字書並《本草》:沫、餑,均茗沫也。餑,蒲笏反。﹞沫餑,湯之華也。華之薄者曰沫,厚者曰餑,輕細者曰花,花,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;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;又如晴天爽朗,有浮雲鱗然。其沫者,若綠錢浮於水渭;又如菊英墮於樽俎之中。餑者,以滓煮之,及沸,則重華累沫,皤皤然若積雪耳。《荈賦》所謂煥如積雪,燁若春﹝上莆下方﹞ ",有之。第一煮沸水,棄其上有水膜如黑雲母,飲之則其味不正。其第一者為雋永,﹝原注:徐縣、全縣二反。至美者曰雋永。雋,味也。永,長也。史長曰雋永,《漢書》 蒯通著《雋永》二十篇也。﹞或留熟盂以貯之,以備育華救沸之用,諸第一與第二、第三碗次之,第四、第五碗外,非渴甚莫之飲。凡煮水一升,酌分五碗,﹝原注:碗數少至三,多至五;若人多至十,加兩爐。﹞乘熱連飲之。以重濁凝其下,精英浮其上。如冷,則精英隨氣而竭,飲啜不消亦然矣。
茶性儉,不宜廣,廣則其味黯澹。且如一滿碗,啜半而味寡,況其廣乎!其色緗也,其馨﹝上必下土右欠﹞也,﹝原注:香至美曰﹝上必下土右欠﹞。﹝上必下土右欠﹞ ,音使。﹞其味甘,檟也;不甘而苦,荈也;啜苦咽甘,茶也。  

六之飲
翼而飛,毛而走,呿而言,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,飲啄以活,飲之時義遠矣哉!至若救渴,飲之以漿;蠲懮忿,飲之以酒;蕩昏寐,飲之以茶。
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氏,聞於魯周公,齊有晏嬰,漢有楊雄、司馬相如,吳有韋曜,晉有劉琨、張載、遠祖納、謝安、左思之徒,皆飲焉。滂時浸俗,盛於國朝,兩都並荊俞﹝原注:俞,當作渝。巴渝也﹞間,以為比屋之飲。
飲有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餅茶者。乃斫、乃熬、乃煬、乃舂,貯於瓶缶之中,以湯沃焉,謂之痷茶。或用蔥、薑、棗、桔皮、茱萸、薄荷之等,煮之百沸,或揚令滑,或煮去沫,斯溝渠間棄水耳,而習俗不已。於戲!天育有萬物,皆有至妙,人之所工,但獵淺易。所庇者屋,屋精極;所著者衣,衣精極;所飽者飲食,食與酒皆精極之;茶有九難: 一曰造,二曰別,三曰器,四曰火,五曰水,六曰炙,七曰末,八曰煮,九曰飲。陰採夜焙,非造也。嚼味嗅香,非別也。膻鼎腥甌,非器也。膏薪庖炭,非火也。 飛湍壅潦,非水也。非炙也。碧粉縹塵,非末也。操艱攪遽,非煮也。夏興冬廢,非飲也。
夫珍鮮馥烈者,其盌數三;次之者,盌數五。若座客數至五,行三盌;至七,行五盌;若六人以下,不約盌數,但闕一人而已,其雋永補所闕人。
七之事
三皇:炎帝神農氏。
周:魯周公旦,齊相晏嬰。
漢:仙人丹丘之子,黃山君,司馬文園令相如,楊執戟雄。
吳:歸命侯,韋太傅弘嗣。
晉:惠帝,劉司空琨,琨兄子兗州刺史演,張黃門孟陽,傅司隸咸,江洗馬統,孫參軍楚,左記室太沖,陸吳興納,納兄子會稽內史俶,謝冠軍安石,郭弘農璞,桓揚州溫,杜舍人毓,武康小山寺釋法瑤,沛國夏侯愷,余姚虞洪,北地傅巽,丹陽弘君舉,樂安任育長,宣城秦精,敦煌單道開,剡縣陳務妻,廣陵老姥,河內山謙之。
後魏:琅邪王肅。
宋:宋安王子鸞,鸞弟豫章王子尚,鮑昭妹令暉,八公山沙門譚濟。
齊:世祖武帝。
梁:劉廷尉,陶先生弘景。
皇朝:徐英公勣。
《神農食經》:荼茗久服,令人有力悅志。
周公《爾雅》:檟,苦荼。
《廣雅》:荊巴間採葉作餅,葉老者,餅成以米膏出之。欲煮茗飲,先炙令赤色,搗末,置瓷器中,以湯澆覆之,用蔥、薑、桔子芼之。其飲醒酒,令人不眠。
《晏子春秋》:嬰相齊景公時,食脫粟之飯,炙三戈、五卵茗菜而已。
司馬相如《凡將篇》:鳥喙、桔梗、芫華、款冬、貝母、木檗、蔞、苓草、芍藥、桂、漏蘆、蜚廉、
萑菌、荈詫、白斂、白芷、菖蒲、芒消、莞椒、茱萸。
《方言》:蜀西南人謂荼曰蔎。
《吳志‧韋曜傳》:孫皓每饗宴,坐席無不悉以七勝爲限,雖不盡入口,皆澆灌取盡。曜飲酒不過二
升,皓初禮異,密賜茶荈以代酒。
《晉中興書》:陸納爲吳興太守時,衛將軍謝安嘗欲詣納,
原注:《晉書》以納爲吏部尚書。﹞納
兄子怪納無所備,不敢問之,乃私蓄十數人饌。安既至,所設唯茶果而已。遂陳盛饌,珍
羞必具。及安去,納杖四十,云:汝既不能光益叔,奈何穢吾素業?
《晉書》:桓溫爲揚州牧,性儉,每宴飲,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。
《搜神記》:夏侯愷因疾死,宗人字苟奴,察見鬼神,見愷來收馬,並病其妻。著平上幘、單衣,入
坐生時西壁大床,就人覓茶飲。
劉琨"與兄子南兗州史演書"云:前得安州乾薑一斤,桂一斤,黃岑一斤,皆所須也。 吾體中潰
原注:
潰,當作憒。﹞悶,常仰真茶,汝可致之。
傅咸《司隸教》曰: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,爲廉事打破其器具,後又賣餅於市,而禁茶粥以因蜀嫗
何哉? 《神異記》:余姚人虞洪,入山採茗,遇一道士,牽三青牛,引洪至瀑布山,曰:“吾,
丹丘子也。聞子善具飲,常思見惠。山中有大茗,可以相給,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,乞相遺也
'。因立奠祀。後常令家人入山,獲大茗焉。
左思《嬌女詩》:吾家有嬌女,皎皎頗白皙。小字爲紈素,口齒自清歴。有姊字蕙芳,眉目燦如畫。馳騖翔園林,果下皆生摘。貪華風雨中,倏忽數百適。心爲荼荈劇,吹噓對鼎﹝金歴﹞。
張孟陽《登成都樓詩》云:借問揚子舍,想見長卿廬。程卓累千金,驕侈擬五侯。門有連騎客,翠帶腰吳鈎。鼎食隨時進,百和妙且殊。披林採秋桔,臨江釣春魚。黑子過龍醢,吳饌逾蟹蝑。芳荼冠六清,溢味播九區。人生苟安樂,茲土聊可娛。
傅巽《七誨》:蒲桃、宛柰,齊柿、燕栗,恒陽黃梨,巫山朱桔,南中荼子,西極石蜜。
弘君舉《食檄》:寒溫既畢,應下霜華之茗。三爵而終,應下諸蔗、木瓜、元李、楊梅、五味、橄欖、懸鈎、葵羹各一杯。
孫楚《歌》:茱萸出芳樹顛,鯉魚出洛水泉。白鹽出河東,美豉出魯淵。姜桂茶荈出巴蜀,椒桔木蘭出高。蓼蘇出溝渠,精稗出中田。
華佗《食論》:苦荼久食益意思。
壺居士《食忌》:苦荼久食,羽化。與韭同食,令人體重。
郭璞《爾雅注》云:“樹小似梔子,冬生葉,可煮羹飲。今呼早取爲荼,晚取爲茗,或一曰荈,蜀人名之苦荼”。
《世說》:任瞻,字育長,少時有令名,自過江失志。既下飲,問人云:此爲荼?爲茗?覺人有怪色,乃自申明云:向問飲爲熱爲冷耳
《續搜神記》:晉武帝時,宣城市人秦精,常入武昌山采茗,遇一毛人,長丈餘,引精至山下,示以叢茗而去。俄而複還,乃探懷中桔以遺精。精怖,負茗而歸。
《晉四王起事》:惠帝蒙塵,還洛陽,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。
《異 荈》:剡縣陳務妻,少與二子寡居,好飲茶茗。以宅中有古塚,每飲,輒先祀之。兒子患之,
曰:古塚何知?徒以勞意!欲掘去之,母苦禁而止。其夜夢一人云:‘吾止此塚三百餘年,卿二子恒欲見毀,賴相保護,又享吾佳茗,雖泉壤朽骨,豈忘翳桑之報!及曉,於庭中獲錢
十萬,似久埋者,但貫新耳。母告二子慚之,從是禱饋愈甚。”
《廣陵耆老傳》:“晉元帝時,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,往市鬻之。市人競買,自旦至夕,其器不減。所得錢散路旁孤貧乞人。人或異之。州法曹縶之獄中。至夜老嫗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。”
《藝術傳》:敦煌人單道開,不畏寒暑,常服小石子,所服藥有松、桂、蜜之氣,所飲荼蘇而已。
釋道該說《續名僧傳》:“宋釋法瑤,姓楊氏,河東人。元嘉中過江,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,年垂懸車。﹝原注:懸車,喻日入之候,指重老時也。《淮南子》曰:日至悲泉,愛息其馬,亦此意。﹞飯所飲荼。永明中,敕吳興禮致上京,年七十九。
宋《江氏家傳》:江統,字應,遷湣懷太子洗馬,嘗上疏諫云:今西園賣醯、麵、藍子、菜、茶之屬,虧敗國體’”
《宋錄》:“新安王子鸞、豫章王子尚,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。道人設荼茗,子尚味之,曰:‘此甘露也,何言荼茗?’”。
王微《雜詩》:寂寂掩高閣,寥寥空廣廈。待君竟不歸,收領今就檟。鮑昭妹令暉著《香茗賦》。
南齊世祖武皇帝《遺詔》: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爲祭,但設餅果、茶飲、乾飯、酒脯而已
梁 劉孝綽《謝晉安王餉米等啓》:傳詔李孟孫宣教旨,垂賜米、酒、瓜、筍、菹、脯、酢、茗八種。氣苾新城,味芳雲松。江潭抽節,邁昌荇之珍。疆場擢翹,越葺精之美。羞非純束野麋,裛似雪之驢;鮓異陶瓶河鯉,操如瓊之粲。茗同食粲,酢類望柑。免千里宿春,省三月糧聚。小人懷惠,大懿難忘。”
陶弘景《雜錄》:“苦荼,輕身換骨,昔旦丘子、黃山君服之。”
《後魏錄》:“琅邪王肅,仕南朝,好茗飲、蓴羹。及還北地,又好羊肉、酪漿。人或問之:‘茗何如酪?’肅曰:‘茗不堪與酪爲奴’。”  
《桐君錄》:西陽、武昌、廬江、晉陵好茗,皆東人作清茗。茗有餑,飲之宜人。凡可飲之物,皆多取其葉,天門冬、拔葜取根,皆益人。又巴東別 有真茗茶,煎飲令人不眠。俗中多煮檀葉並大皂李作荼,並冷。又南方有真瓜蘆木、亦似茗,至苦澀,取爲屑茶飲,亦可通夜不眠。煮鹽人但資此飲,而交、廣最重,客來先設,乃加以香芼輩。
《坤元錄》: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裏無射山,云蠻俗當吉慶之時,親族集會歌舞於山上。山多茶樹。
《括地圖》:臨遂縣東一百四十裏有茶溪。
山謙之《吳興記》:烏程縣西二十裏有溫泉山,出御荈。
《夷陵圖經》:黃牛、荊門、女觀、望州等山,茶茗出焉。
《永嘉圖經》:“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”。
《淮陰圖經》:“山陽縣南二十裏有茶坡。”
《茶陵圖經》:“茶陵者,所謂陵穀生茶茗焉。”
《本草‧木部》:<苦茶>。味甘苦,微寒,無毒。主瘻瘡,利小便,去痰渴熱,令人少睡。秋採之苦,主下氣消食。《注》云:‘春採之’。”
《本草‧菜部》:苦荼一名荼,一名選,一名遊冬,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,淩冬不死。三月三日採乾。《注》云:疑此即是今[木茶],一名茶,令人不眠。《本草注》:‘按,《詩》云:“誰謂荼苦”,又云:堇荼如飴",皆苦菜也,陶謂之苦茶,木類,非菜流。茗,春採謂之苦﹝木茶﹞荄﹝原注﹞: “遲途遐反﹞。’”
《枕中方》:“療積年瘻,苦荼、蜈蚣並炙,令香熟,等分,搗篩,煮乾草湯洗,以敷之。”
《孺子方》:“療小兒無故驚蹶,以苦茶、蔥須煮服之。”
八之出
山南:以峽州上,﹝原注:峽州生遠安、宜都、夷陵三縣山谷。﹞
襄州、荊州次,﹝原注:襄州生南漳縣山谷,荊州生江陵縣山谷。﹞
衡州下,﹝原注:生衡山、茶陵二縣山谷。﹞
金州、梁州又下﹝原注:金州生西城、安康二縣山谷。梁州生褒城、金牛二縣山谷。﹞
淮南:以光州上,﹝原注:生光山縣黃頭港者,與峽州同。﹞
義陽郡、舒州次,﹝原注:生義陽縣鐘山者,與襄州同。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,與荊州同。﹞
壽州下,﹝原注:生盛唐縣霍山者,與衡州同。﹞
蘄州、黃州又下。﹝原注:蘄州生黃梅縣山谷,黃州生麻城縣山谷,並與金州、梁州同也。﹞
浙西:以湖州上,﹝原注:湖州生長城縣顧渚山谷,與峽州、光州同;若生山桑、儒師二寺、白茅山
懸腳嶺,與襄州、荊州、義陽郡同;生鳳亭山伏翼閣、飛雲曲水 二寺、啄木嶺,與壽州同。
生安吉、武康二縣山谷,與金州、梁州同。﹞
常州次,[原注:常州義興縣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,與荊州、義陽君同;生圈嶺善權寺、石亭山,與舒州同。]
宣州、杭州、睦州、歙州下,﹝原注:宣州生宣城縣雅山,與蘄州同;太平縣生上睦、臨睦,與黃州同;杭州臨安、於潛二縣生天目山,與舒州 同。錢塘生天竺、靈隱二寺;睦州生桐廬縣山谷;歙州生婺源山谷;與衡州同。﹞
潤州、蘇州又下。﹝原注:潤州江寧縣生傲山,蘇州長洲生洞庭山,與金州、蘄州、梁州同。﹞
劍南:以彭州上,﹝原注:生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、堋口,與襄州同。﹞
綿州、蜀州次,﹝原注:綿州龍安縣生松嶺關,與荊州同,其西昌、昌明、神泉縣西山者,並佳;有過松嶺者,不堪採。蜀州青城縣生丈人山,與綿州同。青城縣有散茶、末茶。﹞
邛州次,雅州、瀘州下,﹝原注:雅州百丈山、名山,瀘州瀘川者,與金州同也。﹞眉州、漢州又下。﹝原注:眉州丹棱縣生鐵山者,漢州綿竹縣生竹山者,與潤州同。﹞
浙東:以越州上,﹝原注:餘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,大者殊異,小者與襄州同。﹞
明州、婺州次,﹝原注:明州鄮縣生榆莢村,婺州東陽縣東白山,與荊州同。﹞台州下,﹝原注:台州始豐縣生赤城者,與歙州同。﹞
黔中:生思州、播州、費州、夷州。
江西:生鄂州、袁州、吉州。
嶺南:生福州、建州、韶州、象州。﹝原注:福州生閩方山山陰。﹞其思、播、費、夷、鄂、袁、吉、福、建、韶、象十一州未詳,往往得之,其味極佳。
九之略
其造具,若方春禁火之時,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,乃蒸、乃舂,乃煬,以火乾之,則棨、撲、焙、貫、棚、穿、育等七事皆廢。
其煮器,若松間石上可坐,則具列廢。用槁薪、鼎﹝金歴﹞之屬,則風爐、灰承、炭撾、火筴、交床等廢。若瞰泉臨澗,則水方、滌方、漉水囊廢。若五人以下,茶可末而精者,則羅廢。若援嵓躋岩,引緪入洞,於山口灸而末之,或紙包盒貯,則碾、拂末等廢。既瓢、碗、筴、劄、熟盂、鹺簋悉以一筥盛之,則都籃廢。
但城邑之中,王公之門,二十四器闕一,則茶廢矣。
十之圖
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,分佈寫之,陳諸座隅,則茶之源、之具、之造、之器、之煮、之飲、之事、之出、之略,目擊而存,於是《茶經》之始終備焉。